校友发展

从浙大到剑桥,走在成为一名纯粹科学家的征程上|2022届本科毕业生归逸凡专访

时间:2022-12-11 阅读量:51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归逸凡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位平静的思考者,他的眼睛里总是透露着一种坚定、平和与睿智。他是教授们眼中“已经可以做一位独立研究员”的学霸少年,也是学弟学妹们眼中谦虚、随和、幽默的大哥哥。


个人简介

归逸凡 2018级 生物信息学专业

现剑桥大学在读博士生,从事基因调控相关的基础研究

*曾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英国癌症研究所等院校全额奖学金博士项目录取信,最终选择赴剑桥大学深造。

*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获得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学业一等奖学金。

*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团员、浙江大学二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学业优秀标兵、社会工作标兵、公益服务标兵荣誉称号、爱丁堡大学Student Prize of Overall Performance。

*曾任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连续两年担任学术家庭(Academic Family)组长。

*担任国创SRTP项目《探究核被膜完整性对细胞周期蛋白B1调控有丝分裂进入的影响》负责人。

*参与国际校区赴云南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获评校区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探索未知,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动力



      归逸凡小时候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药品说明书, 说明书上分子式和药理机制总是能让他长时间沉迷其中。从小对科学发现和人体自然的好奇心,注定了归逸凡将与鼓励探索的ZJE相遇。“我是在机缘巧合中遇到了ZJE的招生组。ZJE‘留学在浙大’的模式,将优秀资源引进来,中西交融和学科交叉的教学模式非常特别,一下子吸引到了我。”归逸凡把自己的大一描述成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比如,你在每次写论文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你会知道自己熟悉一个科学领域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大一的这些经历让我在以后遇到相似任务的时候就知道了如何规划时间,做到更高效的学习。”


      大一下学期,归逸凡看到生物领域同计算机领域日益结合的趋势后,没有过多纠结,毅然决定从生物医学转专业到生物信息学,由此开启了他专排三连冠的学习之路。谈起自己在学习之路上的失败经历,归逸凡想了想,却没想到什么对应的场景。“这要看你如何定义失败吧。如果文章没有发表算是失败,但这也并不是没有回报呀——你至少学到了。我一直觉得,当你用‘是否学到’来作为评判成功和失败标志的时候,你会发现处处都有收获,这样我便很难认为自己失败了。”他说。


     归逸凡保持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两个追求。第一是对于未知的追求:“从一个现象到一个分子机制,未知无处不在,这会让我有一种‘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的感觉。”第二是对于严谨的追求:“我曾经听过吴朝晖校长的一次公开课,有讲到‘科学家应该拥有一种普遍怀疑的精神’,所以我在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浅尝辄止,这推动着我拥有了一些批判性的思考。”他笑了笑,“怕什么真理无穷呢,进一步就有自己的乐趣所在呢。”



学生工作,让人学会在奉献中成长


归逸凡(左一)参加社会实践


      谈起学生工作,归逸凡特别怀念自己在学生会权服部的那段时光。“权服给我一种‘细水长流’的感觉。”归逸凡还是一名权服部干事的时候,常常奔走于快递站、食堂和图书馆之间,解决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谈起自己在权服部印象深刻的事情,归逸凡回忆起一篇由他制作的特别的推文。“我记得在疫情期间,有一次的线上体育课要求特别复杂,大家都看不懂。我当时去询问老师,然后在一两天的时间就做出了一张比较详细的指南。这样类似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教会了我拥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让我在科研上非常受用,让我开始渴望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上担起责任。”



从浙出发,在更大的世界展翅飞翔



      回顾自己的大学四年,归逸凡要特别感谢的是Chan Kuan Yoow老师。归逸凡认为,在Chan老师实验室两年多的时光,Chan对他的许多尚不成熟的想法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允许他尽可能自由地探索和尝试。而除了学习科研技术之外,他在实验室更多地学习了科研思维,特别是如何批判地思考问题。今年,Chan老师课题组在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交叉研究成果的文章,作为本科生的归逸凡与ZJE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如今,归逸凡已经在剑桥大学开启了人生崭新的篇章。剑桥大学充满仪式感的校园生活令归逸凡特别有感触。入学的签名仪式和隔日举办的高桌晚宴,都令他体会到当地独特的生活气。每日骑行穿梭于古建筑区与现代生物医学园区,剑桥的历史风貌和前沿产业交相辉映,和谐共存,而他也即将开始自己的实验室生活。在未来,归逸凡将继续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平静而稳定地前行。心有希冀,追光而遇。正如他对自己的期待那样,不断探索未知,成为一名纯粹的、对人类健康事业有所帮助的科学家。



对学弟学妹们说……



      就我个人的研究生申请经历来看,导师往往看重科研思维及其体现的学术潜力,而非特定的成就。因此,本科四年,切忌将成长学习公式化,即固定时间达成固定成就。要勇于尝试不同领域,珍惜ZJE给予的宽广平台和国际视野,争取找到自己的热爱。即使一时只能确定大致方向,尝试的过程也能给予你不同的视角,培养你的普遍兴趣,未来的某一时刻,也许便会触类旁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