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News
更多
周民团队《Cell Biomaterials》:“药食同源”微藻-黄芪多糖系统减少免疫治疗不良事件并增强疗效

周民团队《Cell Biomaterials》:“药食同源”微藻-黄芪多糖系统减少免疫治疗不良事件并增强疗效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近年来,“药食同源”的理念再次被国际前沿医学所关注。2022年,《Nature Medicine》特别报道“A Food is Medicine approach to achieve nutrition security and improve health”指出:食物既是营养来源,也是潜在的“药物”,合理的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免疫平衡、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在这一背景下,微藻富含各类营养活性物质,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含有营养素最丰富的食物之一,部分微藻已批准为新资源食品。微藻作为兼具营养与药理活性的天然资源,正成为“药食同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螺旋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等,不仅富含蛋白质、多糖、藻蓝蛋白、虾青素和不饱和脂肪酸,还被验证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等多重功效,被誉为“绿色健康宝库”。癌症治疗已经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然而,在临床获益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免疫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的增加以及少数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造成不能手术、延迟手术及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虽然免疫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绝大多数3级-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意义的上升,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尤其是免疫相关肺炎、心脏毒性、消化道毒性及其他少见但严重毒性等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约54%~76%的癌症患者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目前对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些主要的潜在机制包括T细胞对抗存在于肿瘤和正常组织上的抗原的活性增强;已存在的自身免疫抗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抗体与表达CTLA-4抗体的正常组织直接结合的成分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然而,激活的免疫系统也可能会攻击人体正常的器官系统,引起一系列的irAE,常见的irAE包括皮肤毒性、内分泌毒性、肝脏毒性、胃肠道毒性、肺毒性、骨骼肌肉毒性、输液反应,少见的irAE包括神经毒性、血液毒性、肾脏毒性、心脏毒性、眼毒性等。近日,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周民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ell Biomaterials》 发表了题为 “Enhancing Anti-Tumor Immunity and Reducing Toxicity: A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Formula for ICB Therapy” 的研究论文。团队从“药食同源”理念出发,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微藻和中药有效成分的口服共递送微球(CV/APS-MSs),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CV)与中药黄芪主要有效成分-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协同封装,实现了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效并显著降低毒性的双重作用。该研究不仅验证了小球藻与黄芪多糖协同增强免疫治疗疗效并降低毒性的作用,也首次凸显了微藻作为 “药食同源”产品的独特价值。未来,微藻有望与多糖类、抗炎营养素等协同应用,成为“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理念的重要组成,为绿色、安全、长效的健康干预开辟新路径。课题示意图:CV/APS-MSs 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提升抗肿瘤疗效并降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机制示意图。1.CV/APS-MSs 的制备与表征利用微流控技术将小球藻(CV)与黄芪多糖(APS)共同包封于透明质酸甲基丙烯酰化物(HAMA)微球内,形成规则均一的球形结构。该系统显著保护活性成分免于胃降解,实现结肠靶向释放(>75% 药物在结肠释放),并保持小球藻的荧光特性及活性。图1 CV/APS-MSs 的制备与表征2.CV/APS-MSs 的抗氧化与抗肿瘤作用CV/APS-MSs 结合了 CV 和 APS 的抗氧化优势,显著清除 ·OH、H2O2 和 O2·−,有效降低 LPS 刺激下肠上皮细胞(IEC-6)的 ROS 水平并保护细胞活性。在黑色素瘤细胞(B16F10)中,CV/APS-MSs 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死亡,同时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毒性。图2 CV/APS-MSs 的抗氧化与抗肿瘤作用3.CV/APS-MSs 的体内分布与降解小球藻的叶绿素红色荧光与FITC 模拟 APS 双通道成像显示,CV/APS-MSs 在胃和回肠稳定存在,4 h 后主要分布于盲肠与结肠,并在 24 h 后仍可检测到。微球在结肠内降解释放内容物,无其他主要脏器分布,表现出良好口服安全性。图3 CV/APS-MSs 的体内分布与降解4.缓解ICB 诱导的结肠炎在DSS + α-CTLA-4/α-PD-1 诱导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相关结肠炎模型中,CV/APS-MSs 显著改善体重下降、直肠出血、结肠缩短和脾脏肿大。病理和免疫组化显示其有效减轻上皮损伤、炎细胞浸润及 TNF-α、IL-6、IL-1β 表达。图4 缓解 ICB 诱导的结肠炎5.提高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中ICB 疗效并降低 irAEs在B16F10 肺转移模型中,CV/APS-MSs 联合 ICB 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抑瘤率达 99.4%),明显减少肺部转移灶数量与肺重量,显示出对晚期黑色素瘤的强效抑制作用。图5 提高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中 ICB 疗效6.缓解irAEs 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该联合治疗显著缓解ICB 引起的结肠炎和脾肿大,同时提高 CD8+/CD4+ 比例,增强效应性细胞因子 TNF-α、GZMB、IFN-γ 的产生,并抑制 Treg 的比例,提示其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有效降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图6 缓解 irAEs 并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7.调节ICB 治疗下的肠道菌群16S rDNA 测序显示,CV/APS-MSs 增加益生菌 Lactobacillus 和 Faecalibaculum 的丰度,降低与菌群失衡相关的 Proteobacteria、革兰阴性菌及生物膜形成能力,从而改善菌群结构并增强免疫反应。图7 调节 ICB 治疗下的肠道菌群8.粪菌移植FMT/ABX 实验证实菌群关键作用粪菌移植(FMT)可复制 CV/APS-MSs 的促疗效与减毒作用,而抗生素(ABX)干扰则显著削弱其抗肿瘤和抗炎效果,提示肠道菌群调节是 CV/APS-MSs 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图8 FMT/ABX 实验证实菌群关键作用9.FMT 与 ABX 对菌群组成的影响FMT 组乳酸杆菌与粪杆菌丰度显著高于 FMT+ABX 组,后者致病菌比例升高,提示抗生素可破坏益生菌优势,削弱免疫调控与抗炎效果。图9 FMT 与 ABX 对菌群组成的影响10. 生物安全性评估长期口服CV/APS-MSs 不影响血常规、肝肾功能,各主要脏器及胃肠道组织未见病理损伤,显示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图10 生物安全性评估研究总结:本研究以“药食同源”为切入点,揭示了微藻与多糖协同应用在免疫治疗中既能增强疗效、又能降低毒性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微藻传统定位(作为营养补充)概念到医学精准治疗(作为药物/药物载体)科技升级。微藻不仅富含优质营养成分,还具备免疫调节和抗炎等多重活性,并能够与多糖类、抗炎保健品等典型药食同源成分协同作用,为“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理念的实践开辟了新方向。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博士生王若溪和博士后钟丹妮、博士生金康裕,ZJE周民教授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领军创新创业团队引进计划等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biomaterials/fulltext/S3050-5623(25)00173-4
2025-08-31
周民教授团队《Nat. Commun.》:基于微藻的肠道绒毛靶向多级生物系统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

周民教授团队《Nat. Commun.》:基于微藻的肠道绒毛靶向多级生物系统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慢性或者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并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标志的异常是一个缺乏器质性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其胃肠道症状常表现为腹痛,肠道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腹胀或肠道紧迫感,常伴随精神症状如焦虑和抑郁。IBS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全球10-15%的人口,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当前治疗方法(如抗痉挛药、益生菌或饮食干预)效果有限,缺乏长期疗效和靶向性。IBS-D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如药物吸收和分布)因肠道动力紊乱而显著改变,导致口服药物(如肠溶胶囊)难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针对这一临床需求,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周民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口服工程微藻生物系统(SP@MYnn),能够靶向肠道绒毛、抵抗胃酸、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并通过肠道-脑轴改善多器官症状,用于治疗IBS,尤其是腹泻型IBS(IBS-D)。该系统通过将螺旋藻(SP)与杨梅素纳米颗粒(MYnano)结合,实现了对肠绒毛的特异性捕获与黏附,增强了抗胃酸能力和肠道滞留时间;其纳米涂层可提升杨梅素(MY)的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同时具备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特性。实验验证显示,SP@MYnn 能改善 IBS-D 患者的异常药代动力学,修复肠道屏障(如恢复紧密连接蛋白 ZO-1、Claudin-1),调节肠道菌群(富集乳酸杆菌等)和短链脂肪酸(如增加丁酸、减少异戊酸),通过肠 - 脑轴减轻内脏高敏感性、缓解焦虑等精神症状。这项成果不仅拓展了螺旋藻用于药物载体的潜力,更开拓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相关成果以《Microalgae-based Intestinal villi-targeting multistage biosystem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reatment》为题,近期发表在国际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01 IBS-D致肠动力学与口服药物吸收紊乱;SP@MYnn多级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首先利用GEO芯片数据对IBS患者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提示神经—肌肉调节、分泌与吸收等通路显著异常,为“肠动力失衡—口服药物暴露不稳”的提供了证据(图1a–b)。在给药层面,作者制备MY粉末与肠溶胶囊并开展色谱-质谱检测与小鼠血药浓度评估(图1c–e),同时以FITC示踪比较不同载体的肠腔分布(图1f)。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口服SP可在绒毛表面形成稳定黏附及靶向性(图1g)。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工程化微藻多级生物系统”模型:PLGA提升MY稳定性与分散性,SP提供绒毛靶向与益生学潜力,壳聚糖正电涂层在酸性环境下稳固结构并增强黏附与抗菌特性,三者协同应对IBS-D的药代与治疗双重挑战(图1)。图1:IBS-D 导致肠道运动障碍和药物吸收紊乱02工程化微藻生物系统的合成与理化表征材料学层面,MY被制备为纳米颗粒(MYnano),TEM显示规则纳米形貌,溶解度增强(图2a–c),扫描电镜证明了SP@MYnn的成功合成,UV-Vis与ζ电位进一步确证不同组分的光谱与表面电性特征(图2e–g)。将DiO标记的MYnano装配到SP表面(SP@DiOnano)后,3D成像测得SP本体直径约3779 nm,而纳米涂层外径可达11973 nm,提示强载药与高包被能力(图2h–i)。在模拟胃液(SGF)、小肠液(SIF)与结肠液(SCF)条件下,SP@MYnn在SGF中的稳定性显著优于SIF/SCF,符合“先耐受后释放”的口服递送逻辑。 图2:工程微藻生物系统的合成与表征03 体内分布以及粘附和抗肠道细菌过度生长(SICO)特性SEM显示口服后肠内容物中的SP@MYnn随着消化而逐渐表面暴露,体内释放动力学与体外一致(图3a)。活体/离体器官荧光成像表明:与MYnano相比,SP装配显著延长肠腔滞留、扩大在肠道的分布范围(图3b–c),这与SP的绒毛靶向能力相一致。冷冻切片与细胞水平的共培养证实MYnano对肠上皮膜具有更强黏附;在IEC-6单层模型中,MYnano与SP@MYnn不破坏上皮电阻,且更容易被细胞摄取(图3d–f);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在“黏蛋白涂覆”条件下进一步定量证明MYnano对黏液层的更高黏附量;翻转肠囊实验在体外模拟了肠道绒毛捕获SP的特性(图3g–h)。此外,该系统还显示出抗SIBO的能力。 图3:体内分布、药物释放和表面特性04 SP@MYnn 应对 IBS-D 的药代动力学并发症在IBS-D模型中,墨汁推进实验显示肠推进过快;但在该动力紊乱背景下,SP@MYnn仍可维持更广的荧光分布面积与更高的腹部荧光保留,显示优于MYnano的在体滞留与覆盖。此外,在IBS-D状态下,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再次证实了肠绒毛捕获特性(图4a–g)。组织与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测定进一步表明:IBS-D状态显著影响MYnano的肠组织与血药浓度,而SP@MYnn几乎不受影响,提示该生物系统有效维持了药代动力学稳定(图4)。 图4:生物系统应对肠道动力紊乱和药物吸收障碍05 肠屏障重建作者采用感染结合应激诱导的PI-WA模型构建IBS模型(图5a)。在多标记免疫与组织学层面,SP@MYnn显著恢复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紧密连接蛋白ZO-1与Claudin-1表达,HE与AB-PAS证实上皮结构与分泌改善(图5b–g)。FITC-葡聚糖的摄取水平与血清LPS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通透性降低;行为与排便指标(WAS期间粪便数与含水量)亦获改善(图5)。 图5:SP@MYnn 的肠道屏障修复功能06 肠道组织微环境的调控在结肠组织中,SP@MYnn显著降低靠近肠道神经纤维5 μm范围内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数量,并下调PAR-2通路活化(图6a–b);相应地,直肠扩张诱发的腹壁回缩反射(AWR)评分下降、痛阈上升,提示内脏痛觉高敏得到抑制(图6)。 图6:SP@MYnn 抑制由肥大细胞激活引起的内脏超敏反应07 改善精神症状首先是肠道的胶质细胞增生在SP@MYnn的作用下有所缓解(图7a)。IBS-D常伴发焦虑与认知受损,研究发现IBS-D在前额叶皮层、杏仁核的小胶质细胞处于活化状态,而SP@MYnn较MY具有更显著的逆转效应,并下调CSF-1R与MHCII等激活标志(图7b–g)。行为学上,旷场实验显示运动减少与中心区停留时间下降的焦虑表型,SP@MYnn有效治疗了这一点;在高架十字迷宫中,SP@MYnn组动物开放臂探索时间与进入次数增加;新物识别测试中,SP@MYnn应用增强了对新物体探索,提示认知改善(图7)。 图7:SP@MYnn 对精神症状的调节作用08 SP@MYnn 通过脑-肠轴实现多系统治疗      在脊髓L6-S1背角,小胶质的形态学激活与脑组织一致,SP@MYnn同样有效逆转(图8a–b)。代谢组学提示PI-WA组中己酸、异丁酸、异戊酸等显著升高,而SP@MYnn组中丁酸获得了显著富集。此前,异戊酸被报道与IBS-D相关,而丁酸的“抗神经炎症/肠脑信号介导”作用获得多项研究支持。在采用抗生素构建伪无菌小鼠后,SP@MYnn在行为学与组织学上的神经治疗效应显著衰减,提示肠道微生态代谢物在疗效中具有必要性贡献(图8c–h)。 图8:SP@MYnn对脑-肠轴的影响09 SP@MYnn 通过短链脂肪酸调节脑-肠轴为验证SCFAs在中枢环路调控中的受体依赖性,研究构建GPR43敲除(KO)小鼠与KO的BV-2小胶质细胞。野生型(WT)动物中,口服SP@MYnn显著下调脊髓、前额叶、杏仁核的CD86、CSF-1R、MHCII等微胶质活化标记;而在GPR43 KO动物中,上述下调不再显著,仅保留少许MY本身的效应。细胞学层面的KO-BV-2亦验证了这一受体依赖关系,确立“SCFAs-GPR43-小胶质”轴在疗效中的关键地位。 图9:SP@MYnn 通过短链脂肪酸调节脑-肠轴该研究以微藻的多级工程化设计,破解了IBS-D口服治疗的“动力学—屏障—吸收—多器官协调”难题:在材料层面实现耐胃酸与绒毛靶向功能,在药代动力学上削弱IBS-D对口服给药的干扰,在组织器官层面重建肠屏障、抑制肥大细胞驱动的内脏高敏,在调控肠道微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肠—中枢神经系统轴降低小胶质活化并改善焦虑/认知表型;更以GPR43 KO动物与细胞学证据,为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跨系统精准治疗提供了工程策略与机制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叶佳辉,ZJE周民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基金项目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360-2
2025-08-26
活动预告Events
更多
为什么选择ZJE
在浙里ZJEers
更多

ZJE新辅导员禹禄:用新视角陪你解锁大学“通关秘籍”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期待一位既能聊职业规划、又能谈人生哲理的辅导员?今天,我们将以Q&A形式带你认识ZJE新任辅导员禹禄老师,用他的“新视角”为你的大学生活支招!01跨界探索,以“新”育心从吉林大学矿床学博士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禹禄老师一路跨界成长。他深信,学科背景的多样性能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作为新辅导员,他希望跳出传统框架,将科学思维融入学生工作,鼓励学生“像探索矿藏一样挖掘自身潜能”——多尝试、多观察、多反思,在试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矿脉”。Q:您从矿床学跨界到辅导员,这段经历对教育理念有什么启发?这段跨学科经历使我在教育理念上获得重要启发。科研探索往往需要深耕文献、构建理论框架来破解专业谜题,就像做学生工作,只有深入学生群体建立信任纽带,才能精准捕捉他们在思想成长、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中的真实痛点,通过倾听与观察建立需求图谱,再调动资源搭建个性化支持网络。Q:作为新辅导员,您认为与传统经验相比,您的“新视角”体现在哪里?我的"新视角"在于把辅导员角色从"经验指导者"转向"成长合伙人"。传统模式往往依赖既往经验给学生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我的科研思维让我更习惯用"问题共探"模式——就像和学生组队攻克科研课题,先通过深度对话收集他们的困惑样本,再调动校内外资源搭建支持平台,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参加什么社团、未来向那个方向发展,而是引导他们用科研思维分析自身兴趣,把成长决策变成师生共同破解的"研究命题"。02成长对话,通关秘籍Q:如果对未来方向迷茫,第一步该做什么? “先把自己‘丢’进校园!参加一场讲座、蹭一节跨专业课、和学长聊聊天——迷茫的解药,藏在主动探索的勇气里。”不必急于“确定答案”,而要“广泛播种”!多参加社团、尝试短期实习、与不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未来规划是动态的,关键在于找到兴趣与能力的交汇点,并保持终身学习的勇气。Q: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时间管理和“动态调节”是关键。我常建议学生用“四象限法则”规划任务,同时将爱好融入生活(比如边跑步边听播客)。压力大时,打场篮球或参加一次心理工作坊,或许比埋头苦读更有效!Q:如何处理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冲突?平衡学业、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维的命题,三者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驱动个人成长。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当学业压力增大时,可主动转换思维频道,将兴趣发展作为调节身心状态的"缓冲阀",让绘画、音乐或运动等爱好成为精神能量的补给站,利用兴趣实践中的成就感提升心理韧性,形成"学业投入—兴趣调节—心理优化—效能反哺"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将时间管理升级为能量管理,让兴趣成为学业续航的充电桩,而非消耗精力的奢侈品。Q:对于“校园参与”,您最想对学生说什么?别只做观众,去当“导演”! “从‘小角色’开始!比如在活动中负责签到或拍照,用行动代替纠结——很多时候,勇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无论是组织一场活动,还是发起一个创新项目,主动参与能让你收获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03成长寄语关于探索保持对世界的开放与好奇,避免让思维过早陷入定式。关于坚持:奋斗是以人生为尺度的征程,而非瞬间的绽放,要深谙"持续"的智慧:在顺境中积蓄力量,于逆境时保持节奏,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关于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相信自己,做好当下,勇敢的去面对未来。OFFICE HOUR:每周五14:00-16:00,2A110,请提前邮箱预约,luyu@intl.zju.edu.cn

查看更多

从生医到临床,跨界探索与医者初心——2021级本科生左静宜专访

左静宜ZJE2021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向: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推免)她以勤奋为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执着地破浪前行;以进取为翼,在学术的苍穹下勇敢地逆风翱翔。曾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格、浙江大学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团员等众多荣誉。她怀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不管是协助老师处理繁琐事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是参加志愿活动,她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与责任。曾担任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团委学生部综合事务中心负责人、主持人队队长等。01 以热爱为帆:兴趣指引科研之路左静宜的生物学启蒙始于高中时期。在兖州市第一中学的课堂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竟能在培养皿中生长出独特的形态,像一幅抽象画作"。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生物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探索未知的无限可能。高考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ZJE生物医学专业。经过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学习,出于强烈的探索欲,她渴望尽快投身科研实践。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欧阳宏伟教授,为她提供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宝贵机会。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领下,她开始了再生医学的学习和研究。起初,面对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流程,她既兴奋又紧张。但正是对科研的那份热爱,让她鼓起勇气去学习和尝试。在一次次实验中,她深入了解着再生医学的奥秘,从细胞培养到组织修复,每一个新发现都让她如获至宝。她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SRTP项目:探究IGF-1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对软骨再生的作用,从项目设计到立项,再次激发了她浓厚了兴趣。这份兴趣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让她始终保持着热情和毅力,不断探索未知,努力在再生医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02 以实践为梯:探寻解锁医学梦想大二暑假,左静宜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医学研究暑期培训班”。在与临床的教授和医生、同学们交流中,她意识到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逐渐萌生的到临床学习的想法。在大三的时候,她参加了柯越海教授《人体疾病:从研究到临床》课程,柯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述深深吸引住她。课后,她毅然敲开了柯教授办公室的门,申请加入柯教授的实验室。柯教授的实验室将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儿,她参与了抑制豆蔻酰化挽救SHOC2突变导致的努南样综合征的课题,开启了疾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探索之旅。这些经历,如同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左静宜不仅收获了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更在实验室与病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她洞见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翻译鸿沟"——需要既深谙分子机制、又通晓临床路径的跨界人才来破译。她逐渐找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交汇点——用实验室的发现回应病床旁的需求,以临床的视角指引科研的方向。她想在保持生物医学研究深度的同时,向临床医学领域纵深拓展,成为贯通两个维度的“医学科学家”。03 以志坚为灯:顽强照亮荆棘路途科研道路从非坦途。大二参与"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促进软骨再生"项目时,左静宜遭遇了连续的实验失败。"细胞污染像幽灵般挥之不去,培养皿里总是出现不明黑色颗粒。"她查阅大量文献,反复优化无菌操作流程,还主动联系了相关领域的老师寻求建议。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发现是培养环境的消毒环节出了问题。接下来的实验,她严格规范了每一个操作步骤,从实验前的器材消毒到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都做到一丝不苟。最终,她成功解决了细胞污染的问题,实验也得以顺利进行。这段经历也让她明白了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科研的成功与否。学生工作同样锤炼了她的心性。左静宜曾担任学院团委综合事务中心干事,并在一年后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部门主任。在综合事务中心,日常工作繁杂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比如协调各个部门的活动安排、整理和统计各类数据等。这就要求她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她在大学期间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业和各项事务,也为她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在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团队协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04 以奋进为笔:雄心绘就未来风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左静宜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4+4“临床医学专业,踏上医学科学家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四年内,她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夯实医学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申请进入医院的临床见习岗位,观察真实的病例,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积累初步的临床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她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科学家。一方面,持续提升临床技能,参与各类复杂病例的诊疗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继续投身医学科研,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实现从医生到医生科学家的转变,为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05 学姐寄语: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在国际校区的四年,是一段独特的旅程,注重实践的环境和国际化的视野将为你们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优秀的同伴一起奋斗,和杰出的前辈共同交流,和一流的学术环境接轨,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在这里的时光,并找到未来的人生道路。我很喜欢欧阳宏伟教授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和大家一起共勉。对于母校浙江大学,她充满感激:"我深深感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用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关怀,帮助我走过了许多迷茫的时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母校的教诲,带着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勇敢追梦,回馈社会。“未来,她希望带着这份积淀,在临床与科研的交叉点上,为人类对抗疾病开辟新的疆域。

查看更多

从追光者到引路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24届本科毕业生欧羽涛专访

从本科生走向辅导员,从追光者走向引路人,欧羽涛踏上求是育人的道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让我们一起重走欧羽涛寻梦之旅,感悟其曾在朋友圈落墨——“责任是通往幸福之舟”,这句话中承载的深刻内蕴。欧羽涛 2020级 生物医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于浙江省象山中学入选浙江大学2024届“2+2”模式专职辅导员计划,目前就职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未来将回到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继续攻读研究生。曾任国际校区团委委员、ZJE生物医学2001班班长,ZJE兼职辅导员、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政教育办公室学生助理浙江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国际校区分团副团长、国际校区团委组织部部长。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丰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曾于黄雯雯老师课题组参与暑期科研,参与用于控制药物传递的蛋白质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的相关研究;曾参加校级SRTP项目,于徐素宏老师课题组利用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皮肤瘢痕形成中胶原蛋白分泌的研究。01且以诚挚之心,领岁月教诲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欧羽涛,对于高考这一沿革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坦言,“高考是一场综合的考察,包括了心态情绪、家庭关系、思想品德等等,这也是一场人生的历练。”那时的欧羽涛,和我们中大多数人一样,并未有笃定的专业选择。ZJE第一次走进欧羽涛的世界,还是在寒假高中学长的返校宣讲时。经过深入地研究,他了解到,学院为ZJEers提供了丰富的提升国际视野和参加科学研究的宝贵机会。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前沿的科研资源,认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和老师;在浙里,能坐拥突破极限的人生体验,看到前所未有的广袤世界。怀揣着这份信念,欧羽涛成为浙大无数闪闪发光的万千之一,成为国际校区的开拓者。这份信念,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勇气,指引着他在“求是创新”的征程中踔厉奋发;鼓舞着他在“交叉创新”的旅途上步履弥坚。02不顾风雨兼程,敬年少热血作为ZJE学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学业与科研始终是欧羽涛深耕的领域。在完成两段本科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专业研究方法,更通过实践养成了受用终身的核心素养——无论是需要反复推敲的实验设计,还是应对庞杂数据的抽丝剥茧,都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模式。这些在科研中淬炼出的优秀品质,最终突破学术场域的边界,成为他处理生活事务的底层方法论。四季流转,“责任”在欧羽涛本科四年里留下青春的隽永足迹。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曾前往云南景东进行支教、调研,也曾参加“黄土地计划”前往台州三门进行基层挂职锻炼。这些经历让他把实验室里培养的科研素养——处理数据的严谨、分析问题的逻辑,转化为观察社会的"透视镜"。当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规律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产生奇妙共鸣,他最终选择加入"2+2"辅导员计划,如同将精密实验中的求真精神,延续到培育青年学子的育人事业中。赴云南景东支教、调研社会实践(第二排右一)“黄土地计划”,赴台州三门实践锻炼(第一排左一)欧羽涛自大一起就加入了校区团委,在大二时当选为校区团委委员,主要统筹团学党团素质发展中心完成组织相关任务。在国际校区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一流人才”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影响,欧羽涛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熟练掌握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了活泼开朗、善于沟通的性格特点。这些在点滴中贯彻形成的优秀品质,也使他在学生工作中更加从容坚定。2023-2024学年党团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团队(左三)时光流逝如梭,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的故事。大学四年里,欧羽涛逐渐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也渐渐将“责任”二字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正如任少波书记在2023级本科新生形策第一课上曾讲过,“责任”是通向幸福之舟——欧羽涛也将此箴言写进自己的朋友圈中。他认为参与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对工作的全情投入与满腔热忱。这份责任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使他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独立。03愿将来胜过往,永远热泪盈眶心之所向,步履皆往。怀揣着沉甸甸的责任,欧羽涛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当前,他已经是一名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负责管理人文与工学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互动中,他始终以温暖与耐心,成为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后盾,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融入校园生活,感受中国的友好与包容。与此同时,他也在为下一阶段的学术旅程做准备——前往ZJE攻读研究生,继续深耕科研领域。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合影(右二)有人或许会问,科研生涯与辅导员经历是否会冲突?在欧羽涛看来,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辅导员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沟通能力,这些都将为他的科研之路注入独特的视角。而科研的严谨与求索精神,也将反哺他的教育工作,使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学术与人生的无限可能。对他而言,无论是站在讲台前,还是置身实验室中,都是在践行同一份初心——以知识与行动,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在未来的时间里他将继续深入了解祖国需要、开阔国际视野,探索自身职业规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在今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对于科研寻梦之旅,他且梦且行,步履不停,向青草更青处漫。04寄语ZJEers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激情的校园里,我们曾共同追求梦想,共同面对挑战。愿你们珍惜大学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不懈努力,让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将奋斗刻进基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时代新青年。从2020年入学到2024年毕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校区越来越热闹,校区各项事务也越来越规范。希望校区能够始终密切联系老师和同学们,为大家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和校区一同成长。

查看更多

学院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