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览

2025年度GPB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前沿研讨会圆满召开

时间:2025-07-26 阅读量:12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2025711日至13日,2025年度GPB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前沿研讨会(GPB Omics & Bioinformatics Frontiers Symposium 2025;简称GFS2025)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圆满召开。本次大会由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主办,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GPB)编辑部承办,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等多家单位共同协作。大会吸引来自国内外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的代表参会,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40多位专家作报告。

712日上午,大会执行主席、ZJE院长助理刘琬璐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主任杨运桂研究员,大会主席、ZJE院长柯越海教授以及大会主席、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于军荣誉研究员分别致辞,他们对海内外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举行。柯越海教授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以及生物信息人才培育的创新与实践经验,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生信学科发展;于军研究员回顾了GPB系列会议自2012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数据、算法与临床场景的深度融合”将成为组学研究的下一个目标。

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谢晓亮院士以《FOODIE带来的生物医学新可能》为题作开幕大会报告,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高灵敏、高通量单分子成像平台,并展示其在早期肿瘤液体活检中的应用潜力。耶鲁大学樊荣教授作题为《新型空间多组学驱动开启人体组织分子生物学新时代》的闭幕大会报告,团队研究聚焦于开发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以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中的功能性细胞异质性及细胞间信号网络。大会主席于军研究员和柯越海教授分别主持两场大会报告。

在泛基因组与队列研究专题暨华大智造第五届大人群基因组研究前沿讨论会,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息凤教授以《数智健康前沿研究与应用转化》为题,系统展示了基于亿级人群队列的多模态健康大数据平台及其在癌症早筛与慢病管理中的落地应用。复旦大学徐书华教授全面报告“中国泛基因组计划(Chinese Pangenome Project)”阶段性成果,首次发布汉族人群高精度图形泛基因组参考序列(v0.5。华中科技大学郝兴杰教授提出“非线性蛋白基因组学”概念,利用多基因风险评分(PRS)解析代谢综合征的分子分型。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汪敏先研究员分享心血管与代谢疾病多基因风险预测研究。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赵征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韦朝春研究员等多位学者做前沿学术报告。

圆桌讨论由华大智造倪鸣博士主持,与来自浙江大学的刘坚研究员、复旦大学的徐书华教授、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汪敏先和蒋岚研究员以及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思鹏研究员等五位专家就长读长测序、单细胞多组学及AI驱动的数据质控展开深度讨论,为大规模队列研究提供技术路径。

空间组学技术与应用专题中,清华大学祁海教授分享团队最新成果,发现GZMK⁺ CD8 T细胞亚群是驱动慢性炎症持续进展的关键效应细胞,为自身免疫病干预提供新靶点。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发布亚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新技术Spatial-FOCUS 2.0,能够实现亚细胞水平的原位检测,具备快速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研究员介绍了新型空间蛋白组学技术,兼具更高的检测速度与蛋白通量,同时展示了具有更高空间分辨率、且可有效避免组织损伤的空间代谢组学方法。美国密歇根大学区健辉教授致力于创新长读长实验技术的研发,介绍了长读长转录本定量新策略,为解析胚胎发育与干细胞中可转座元件的转录复杂性提供突破性工具。浙江大学郭国骥教授系统阐述“数字细胞蓝图(Digital Cell Atlas)”计划,分享了其团队近期发表于Cell的关于scATAC-seq图谱的研究成果,并现场演示基于自研时空组学芯片的小鼠肝小叶三维重建结果。10x Genomics戚晓琪博士展示了Visium HDXenium In Situ整合方案,可将空间转录组与蛋白组数据精度提升至500 nmZJE在读博士生田若楠分享spatialMETA:跨样本、跨模态整合的空间转录组与空间代谢组数据融合框架报告。


在化学生物学与单分子技术专题中,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徐健研究员介绍Meta-ramanomics平台,通过单细胞拉曼-测序耦合技术解析微生物组“6W”问题。北京大学陈良怡教授发布跨尺度超分辨率成像(Trans-scale SIM)最新成果,揭示胰岛素分泌“两相”机制。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徐平研究员汇报细胞分层响应化学物质刺激机制及其在低剂量化学物质细胞效应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四川大学陈路教授报告纳米孔直接RNA测序-蛋白质共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RNA修饰与蛋白翻译实时监测。

在免疫组学技术与疾病专题中,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前飞研究员以“血小板生成的血液细胞生态”为题,构建单细胞水平巨核细胞-免疫微环境互作图谱。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黄来源研究员以“Neutrophils: the power of many”为题,深入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重编程。北京大学曾泽贤研究员介绍了空间CRISPR-seq及空间免疫组学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其在免疫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检测分辨率可达2微米。深圳湾实验室张雷研究员追踪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中T细胞谱系动态,提出“克隆替代”驱动免疫逃逸的新模型。浙江大学刘坚研究员展示肺鳞癌多组学演变图谱,并鉴定GZMKCD8 Tex细胞亚群作为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


在大会展示的近20份海报中,经现场专家现场评审,来自浙江大学、昌平实验室、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ZJE等的6篇海报荣获Best Poster Award。其中包括ZJE在读博士生田若楠和ZJE本科生陈奕儒的海报。此外,现场还有华大智造、10x Genomics、予果生物等企业现场展示。

本次研讨会围绕泛基因组与队列研究、空间组学技术与应用、化学生物学与单分子技术、免疫组学技术与疾病四大专题,设置2场大会报告、7场主题报告(Keynote)、29场学术报告、3场技术报告、1场期刊报告、1场圆桌讨论及会期内的海报展示。本次大会共有来自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等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20位主持人,现场提问交流学术氛围浓郁。


713日中午,大会主席、GPB主编于军研究员致闭幕辞,宣布大会圆满落幕。并致谢所有参与大会筹备的师生,同时表示GPB会议将持续推动组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与公共卫生实践。

GPB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前沿研讨会自2012年由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起,已成功举办九届,历届主题覆盖高通量测序、RNA表观遗传学、单细胞组学、空间组学等热点。本次研讨会是ZJE与国家生物信息中心首次携手合作,未来,期待更多学术合作以及生物信息和数据前沿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国家生物信息的长足快速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


文:贾玲燕、许田力、谢珊珊、田若楠

图:杭州初镜摄影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