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总览

90后“新人”博导张倩婷老师讲述她的浙大情缘

时间:2023-11-08 阅读量:644 来源: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张倩婷

2007-2017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博

2017-2018 瑞典哥德堡大学 博士后

2020.4 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 助理教授


主要利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编辑小鼠模型和人类样本,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或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信号调控和分子机制。


浙大个人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qiantingzhang

个人邮箱:qiantingzhang@intl.zju.edu.cn


与浙江大学的不解之缘

在漫长的求学岁月中,张倩婷老师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浙江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在浙大取得本博士学位、组建家庭,从海外留学归来又成为浙大爱丁堡联合学院的独立研究员。在每一次选择人生去向的节点,都恰逢其时地遇到浙江大学与时俱进地成立新的院系机构,为像张老师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和灵活的空间来施展人生抱负。

面对新时代,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深入发展教育与科研全球化的需要,浙江大学在海宁创办国际校区,促成了她再一次有机会和信心选择回到母校工作。张老师说道,一直选择浙大是因为机会不断地落到她的头上,同时在浙大遇到的许多师长朋友和博导悉心的帮助下,一切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科研之路充满机遇和艰辛

科研一直是张老师的追求,在研究早期肿瘤发生以及哺乳动物配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的道路上,尤其是在18年和19年间,张老师在Nature Cell Biology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可称得上高分多产。这在外界的人看来,需要付出多少精力又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在两年间做出这么多喜人的科研成果呢。而张老师只是谦虚归功于“巧合”二字。“每个实验项目周期都很长,比如说我做基因敲除小鼠这个项目,就是近两年出现比较好的样品,于是拿来用了,文章也在这期间发出了。” 张老师又说道,事实上每个实验项目都需要不断的付出与努力,以及众多合作作者共同产出,科研不是一个人的结果,并且每个阶段都需要努力。

科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枯燥且乏味的,对于初入大学的张倩婷老师也是如此。本科期间怀抱对生物的向往而选择这门学科,但一开始对于科研也曾踌躇迷茫。然而坚信“做一行爱一行”,在这方面坚持提升专业水平。面对科研项目的困难,她一直用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战胜自己的负面情绪,寻求解决办法。她强调,学会适当转换方向很重要。遇到困难应及时和导师沟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科研与教育

张老师认为,科研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当我们拥有了顶尖的科学家,取得了科研工作的巨大进步,还需要重视培养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从业人员。只有将先进的科学理念系统地传播出去,提升整体科研团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未来生命科学前沿的开创者。

作为一名助理教授,张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院设计以科学前沿和技术进展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并探索多元化的高校教育新模式。除课堂之外,张老师提到,得益于丰富的培养模式,很多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对于课堂上的讨论有不同的理解,他们都很积极参与讨论。学生独到的见解时常会给她惊喜,这正是她热爱课堂的原因。


知足且坚定,温柔且上进。前路浩荡,万物皆可期待。在这科研途中不断努力,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机遇”,脚踏实地,我们定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