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News
更多
诺奖得主Randy Schekman ZJE开讲!分享“非经典分泌”前沿进展【Biomed-X Seminar第140期】

诺奖得主Randy Schekman ZJE开讲!分享“非经典分泌”前沿进展【Biomed-X Seminar第140期】

我们身体的细胞,就像一座座高度有序的“微观工厂”,日以继夜地进行着复杂的生命活动。然而在这些精密运转的背后,你是否思考过:细胞在维持生命活动时,会将一些物质以囊泡的形式分泌出去?对于这一基础而关键的生命科学问题,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Randy Schekman 教授——他因揭示“控制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的遗传机制”而获奖——带来了新的观点:曾被广泛视作细胞间传递货物的外泌体,其实在很多情境下,更像是生命过程无意中产生的“副产品”。例如,在细胞进行膜修复等基本生理活动时,外泌体并非主动设计的信号载体,而更像是这一过程中“顺带”被排出细胞的囊泡结构。更引人深思的是,某些肿瘤细胞也会利用外泌体,将一批抑制肿瘤生长的 miRNA 排出胞外——这一行为反而间接助长了肿瘤自身的生存优势。这一突破性见解,重塑了科学界对细胞通讯机制的理解。在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马亮研究员的诚挚邀请下,Randy Schekman教授携其前沿观点莅临ZJE第140期Biomed-X Seminar,于2025年10月19日下午在浙大国际校区东报告厅,以“Unconventional secre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为题,系统阐释了细胞“非经典分泌”在生理与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为现场师生揭开了这一生命过程的奥秘。 Schekman教授的讲座围绕质膜修复与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关联展开系统阐述。他首先指出,膜联蛋白A6(ANXA6)在Ca²⁺依赖下被招募到多泡体(Mutivesicular Bodies, MVBs),介导MVB与受损质膜融合以完成修复;在这一过程中,外泌体(exosome)的分泌仅是该过程的副产品。随后他提到,膜联蛋白A2(ANXA2)参与到从细胞膜直接出芽形成的微囊泡(Microvesicles, MVs)介导的质膜修复,钙激活蛋白酶Calpains会切割膜结合的膜联蛋白,解除其膜聚集作用,从而促进微囊泡脱落以清除受损的细胞膜。基于其团队近期综述与研究,Schekman 教授强调:外泌体的货物递送效率极低,其核心功能更可能是维持细胞稳态的“清除机制”,而非传统认为的货物递呈。例如,p62 可通过 LC3 将 La 蛋白及其结合的 miR-122 分选进入外泌体,帮助癌细胞排出抑癌相关 miRNAs,从而维持增殖优势。最后,他还分享了关于细胞如何将帕金森疾病相关蛋白α-synuclein分泌到细胞外的工作。本次报告吸引了校区内外众多听众,现场座无虚席。在交流环节中,听众提问积极,思维活跃,讲座结束后仍热情不减,留在现场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展现了自由学术探讨和对科研问题的批判性思考。Schekman教授对每个问题均耐心细致回应,使师生在前沿概念、证据链与实验策略上获得更清晰的认识与启发。这场前沿学术报告在现场师生中引发了热烈而持久的反响。活动结束后,多位同学仍意犹未尽,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刘铭镐 博士生在基础机制层面,Schekman教授以其开创性的SEC基因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细胞内囊泡运输的精巧调控机制,解释了课本中 “细胞物流系统” 的运作细节;而 α- 突触核蛋白非常规分泌与帕金森病的关联探索,又深化了从 “基础功能” 延伸到 “疾病驱动”的理解,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基础研究与临床问题的紧密衔接。从科研实践角度,教授从基因层面解析机制、再向疾病表型拓展的研究路径,启发了我们课题设计中 “分子机制 - 生理功能 - 疾病表型” 的完整逻辑;他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也让我们明白科研创新既要扎根于对经典理论的深耕,又要敢于在前沿现象中挖掘科学问题。这场讲座不仅填补了我们在细胞生物学与神经疾病交叉领域的知识盲区,更在科研思维的系统性、课题探索的方向性上给予了务实指引,为我们后续开展文献研读、实验设计乃至课题攻坚都筑牢了学术根基。蒋琪婧 24级生物信息专业这次听完Schekman教授的讲座,最强烈的感受是“把复杂的科学拉回了可触摸的日常”。他没有只讲细胞囊泡运输的理论框架,反而花了很多时间聊自己当年选择酵母作为研究模型的“偶然”——最初只是觉得酵母繁殖快、易观察,却没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成了破解人类细胞运输机制的关键。这种“从微小处找答案”的思路,让我突然意识到,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带着好奇心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更触动我的是他对“科学开放性”的坚持。他提到现在有些学术期刊过度追求“突破性成果”,反而让很多有价值的“失败数据”被隐藏,而他自己团队至今还在公开分享当年研究中的阴性结果。这种不回避挫折、愿意把“弯路”也变成行业财富的态度,让我明白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仅是追求正确,更是敢于坦诚和共享。吴瑞喆 25级生物信息学专业我是大一的同学,这场讲座主要介绍了Schekman教授他在囊泡以及帕金森方面的研究。核心思想的话,我的感受是做生物方面的研究,设计合理的实验与基于现有认知的猜想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次讲座中,关于帕金森的介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Schekman教授给我们展示了大量实验切片,让我知道了帕金森作为不治之症,现如今,已经有了确定生物标志物来尝试前期诊断的可能,这也引起了我对于利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前期诊断的兴趣。这次讲座让我明白了生物实验对于生物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也会着重培养我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思想。向颖喆 24级生物信息学专业这次讲座彻底打破了我们与顶尖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感”。曾经,他们在教科书中是遥不可及的诺奖得主,是一串串冰冷的公式与结论;而今天,他们以鲜活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真挚的热忱,看到他们思考问题时的清晰逻辑,甚至体会到他们在面对科研挫折时不轻言放弃的态度。这些真实的细节,远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具感染力与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彻底消解了“顶尖成就与普通人无关”的错觉。在互动中我意识到,他们的科研之路往往源于一个微小的疑问,过程中同样充满反复的失败与迷茫,这与我们日常做实验、读文献时所经历的困惑并无本质区别。我因而明白,伟大并非来自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源于对热爱的持续坚守。即便是普通学生,只要葆有对科学的好奇与执着,也能一步步走近自己向往的目标。同学们真挚的感言,生动地印证了学术活动在启迪思维、塑造科学观方面的深远价值,也为本期Biomed-X Seminar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权威,Randy Schekman教授此访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更是ZJE构建国际化科研生态、助力师生发展的生动体现。本次Biomed-X Seminar第140期活动,充分彰显了学院搭建高端学术平台、推动前沿科学交流的持续努力。展望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汇聚全球顶尖学者与优质资源,为师生的视野拓展、科研创新与跨界合作提供坚实支撑。 文:许田力,贾玲燕,马亮,爱浙人团队沈正新、叶潇宇图:李媛,周骏,海蓝文化 
2025-10-28
喜报!ZJE学子薛子为荣膺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

喜报!ZJE学子薛子为荣膺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

近日,浙江大学2024-2025学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2021级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薛子为凭借卓越的科研成绩与全面的综合素养,光荣入选,获此殊荣!个人介绍薛子为,现ZJE2021级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也是ZJE2021届本科毕业生,通过保研推免至刘琬璐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免疫学。科研路上积极探索,博士在读期间共发表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Methods, Cell Discove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博士研究聚焦T细胞计算免疫学,针对领域内单细胞免疫组学数据整合难度大、跨样本TCR序列解析不足以及免疫应答异质性定量刻画不充分等关键科学问题,先后开发人单细胞免疫图谱数据库 huARdb,提出大规模单细胞深度学习整合与迁移学习算法 scAtlasVAE,并构建跨人群T细胞受体聚类方法 TCR-DeepInsight。参选2024年浙江大学博士生求是新星计划,先后参加2024年中国香港HCA亚洲会议,2025年美国免疫学大会,2025年中国生物信息学大会青年论坛做口头报告。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连续四年获得浙江大学优秀研究生称号。科研之余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各项体育文艺活动,如网球、羽毛球等,立志成为复合型新时代浙大学子。个人感想我于2017年本科就读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八年来,从本科到博士,我亲历了学院从初创到成熟的全过程,陪伴着校园从树苗初立走向如今枝繁叶茂,也在这片充满理想与创新精神的土地上,完成了从懵懂本科生到博士生的成长。这里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未来,我希望能继续以科学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去回答生命系统中的更多未知问题,也将学院“求是创新、交叉进化”的精神延续下去。青春奋进正当时,不负韶华勇攀登。薛子为同学以坚实的科研步履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时代浙大学子的卓越风采。他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学院的精心培养,也见证了ZJE在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扎实成效。让我们再次祝贺薛子为同学荣获竺可桢奖学金!愿他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继续开拓进取、笃行致远,为生命科学领域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2025-10-27
活动预告Events
更多
为什么选择ZJE
在浙里ZJEers
更多

ZJE新辅导员禹禄:用新视角陪你解锁大学“通关秘籍”

亲爱的同学们,你是否期待一位既能聊职业规划、又能谈人生哲理的辅导员?今天,我们将以Q&A形式带你认识ZJE新任辅导员禹禄老师,用他的“新视角”为你的大学生活支招!01跨界探索,以“新”育心从吉林大学矿床学博士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禹禄老师一路跨界成长。他深信,学科背景的多样性能为教育工作注入新活力。作为新辅导员,他希望跳出传统框架,将科学思维融入学生工作,鼓励学生“像探索矿藏一样挖掘自身潜能”——多尝试、多观察、多反思,在试错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矿脉”。Q:您从矿床学跨界到辅导员,这段经历对教育理念有什么启发?这段跨学科经历使我在教育理念上获得重要启发。科研探索往往需要深耕文献、构建理论框架来破解专业谜题,就像做学生工作,只有深入学生群体建立信任纽带,才能精准捕捉他们在思想成长、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中的真实痛点,通过倾听与观察建立需求图谱,再调动资源搭建个性化支持网络。Q:作为新辅导员,您认为与传统经验相比,您的“新视角”体现在哪里?我的"新视角"在于把辅导员角色从"经验指导者"转向"成长合伙人"。传统模式往往依赖既往经验给学生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我的科研思维让我更习惯用"问题共探"模式——就像和学生组队攻克科研课题,先通过深度对话收集他们的困惑样本,再调动校内外资源搭建支持平台,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该参加什么社团、未来向那个方向发展,而是引导他们用科研思维分析自身兴趣,把成长决策变成师生共同破解的"研究命题"。02成长对话,通关秘籍Q:如果对未来方向迷茫,第一步该做什么? “先把自己‘丢’进校园!参加一场讲座、蹭一节跨专业课、和学长聊聊天——迷茫的解药,藏在主动探索的勇气里。”不必急于“确定答案”,而要“广泛播种”!多参加社团、尝试短期实习、与不同专业的师生交流。未来规划是动态的,关键在于找到兴趣与能力的交汇点,并保持终身学习的勇气。Q:如何平衡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时间管理和“动态调节”是关键。我常建议学生用“四象限法则”规划任务,同时将爱好融入生活(比如边跑步边听播客)。压力大时,打场篮球或参加一次心理工作坊,或许比埋头苦读更有效!Q:如何处理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冲突?平衡学业、兴趣爱好、心理健康,本质上是一个需要系统性思维的命题,三者如同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驱动个人成长。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当学业压力增大时,可主动转换思维频道,将兴趣发展作为调节身心状态的"缓冲阀",让绘画、音乐或运动等爱好成为精神能量的补给站,利用兴趣实践中的成就感提升心理韧性,形成"学业投入—兴趣调节—心理优化—效能反哺"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将时间管理升级为能量管理,让兴趣成为学业续航的充电桩,而非消耗精力的奢侈品。Q:对于“校园参与”,您最想对学生说什么?别只做观众,去当“导演”! “从‘小角色’开始!比如在活动中负责签到或拍照,用行动代替纠结——很多时候,勇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无论是组织一场活动,还是发起一个创新项目,主动参与能让你收获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03成长寄语关于探索保持对世界的开放与好奇,避免让思维过早陷入定式。关于坚持:奋斗是以人生为尺度的征程,而非瞬间的绽放,要深谙"持续"的智慧:在顺境中积蓄力量,于逆境时保持节奏,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关于未来: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相信自己,做好当下,勇敢的去面对未来。OFFICE HOUR:每周五14:00-16:00,2A110,请提前邮箱预约,luyu@intl.zju.edu.cn

查看更多

从生医到临床,跨界探索与医者初心——2021级本科生左静宜专访

左静宜ZJE2021级生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向:上海交通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推免)她以勤奋为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执着地破浪前行;以进取为翼,在学术的苍穹下勇敢地逆风翱翔。曾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推荐资格、浙江大学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团员等众多荣誉。她怀着一颗热忱之心,积极参与学生工作。不管是协助老师处理繁琐事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是参加志愿活动,她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担当与责任。曾担任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团委学生部综合事务中心负责人、主持人队队长等。01 以热爱为帆:兴趣指引科研之路左静宜的生物学启蒙始于高中时期。在兖州市第一中学的课堂上,她第一次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竟能在培养皿中生长出独特的形态,像一幅抽象画作"。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生物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探索未知的无限可能。高考结束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ZJE生物医学专业。经过一学期的基础知识学习,出于强烈的探索欲,她渴望尽快投身科研实践。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欧阳宏伟教授,为她提供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宝贵机会。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引领下,她开始了再生医学的学习和研究。起初,面对实验室里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流程,她既兴奋又紧张。但正是对科研的那份热爱,让她鼓起勇气去学习和尝试。在一次次实验中,她深入了解着再生医学的奥秘,从细胞培养到组织修复,每一个新发现都让她如获至宝。她作为第一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了SRTP项目:探究IGF-1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对软骨再生的作用,从项目设计到立项,再次激发了她浓厚了兴趣。这份兴趣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让她始终保持着热情和毅力,不断探索未知,努力在再生医学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02 以实践为梯:探寻解锁医学梦想大二暑假,左静宜参加了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医学研究暑期培训班”。在与临床的教授和医生、同学们交流中,她意识到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还有一定的距离,并且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逐渐萌生的到临床学习的想法。在大三的时候,她参加了柯越海教授《人体疾病:从研究到临床》课程,柯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述深深吸引住她。课后,她毅然敲开了柯教授办公室的门,申请加入柯教授的实验室。柯教授的实验室将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儿,她参与了抑制豆蔻酰化挽救SHOC2突变导致的努南样综合征的课题,开启了疾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探索之旅。这些经历,如同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左静宜不仅收获了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更在实验室与病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她洞见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翻译鸿沟"——需要既深谙分子机制、又通晓临床路径的跨界人才来破译。她逐渐找到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交汇点——用实验室的发现回应病床旁的需求,以临床的视角指引科研的方向。她想在保持生物医学研究深度的同时,向临床医学领域纵深拓展,成为贯通两个维度的“医学科学家”。03 以志坚为灯:顽强照亮荆棘路途科研道路从非坦途。大二参与"生物活性超分子纳米纤维促进软骨再生"项目时,左静宜遭遇了连续的实验失败。"细胞污染像幽灵般挥之不去,培养皿里总是出现不明黑色颗粒。"她查阅大量文献,反复优化无菌操作流程,还主动联系了相关领域的老师寻求建议。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发现是培养环境的消毒环节出了问题。接下来的实验,她严格规范了每一个操作步骤,从实验前的器材消毒到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都做到一丝不苟。最终,她成功解决了细胞污染的问题,实验也得以顺利进行。这段经历也让她明白了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侥幸,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科研的成功与否。学生工作同样锤炼了她的心性。左静宜曾担任学院团委综合事务中心干事,并在一年后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部门主任。在综合事务中心,日常工作繁杂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比如协调各个部门的活动安排、整理和统计各类数据等。这就要求她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按时完成。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她在大学期间能够高效地完成学业和各项事务,也为她今后的学术研究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在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和团队协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04 以奋进为笔:雄心绘就未来风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左静宜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4+4“临床医学专业,踏上医学科学家的道路。在接下来的四年内,她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夯实医学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积极申请进入医院的临床见习岗位,观察真实的病例,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积累初步的临床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长远来看,她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科学家。一方面,持续提升临床技能,参与各类复杂病例的诊疗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继续投身医学科研,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实现从医生到医生科学家的转变,为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05 学姐寄语: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在国际校区的四年,是一段独特的旅程,注重实践的环境和国际化的视野将为你们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优秀的同伴一起奋斗,和杰出的前辈共同交流,和一流的学术环境接轨,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在这里的时光,并找到未来的人生道路。我很喜欢欧阳宏伟教授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和大家一起共勉。对于母校浙江大学,她充满感激:"我深深感激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他们用渊博的学识和无私的关怀,帮助我走过了许多迷茫的时刻,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无论未来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母校的教诲,带着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勇敢追梦,回馈社会。“未来,她希望带着这份积淀,在临床与科研的交叉点上,为人类对抗疾病开辟新的疆域。

查看更多

从追光者到引路人,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024届本科毕业生欧羽涛专访

从本科生走向辅导员,从追光者走向引路人,欧羽涛踏上求是育人的道路,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让我们一起重走欧羽涛寻梦之旅,感悟其曾在朋友圈落墨——“责任是通往幸福之舟”,这句话中承载的深刻内蕴。欧羽涛 2020级 生物医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于浙江省象山中学入选浙江大学2024届“2+2”模式专职辅导员计划,目前就职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未来将回到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继续攻读研究生。曾任国际校区团委委员、ZJE生物医学2001班班长,ZJE兼职辅导员、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思政教育办公室学生助理浙江大学研究生理论宣讲团国际校区分团副团长、国际校区团委组织部部长。本科阶段科研经历丰富,参与多个科研项目。曾于黄雯雯老师课题组参与暑期科研,参与用于控制药物传递的蛋白质生物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的相关研究;曾参加校级SRTP项目,于徐素宏老师课题组利用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皮肤瘢痕形成中胶原蛋白分泌的研究。01且以诚挚之心,领岁月教诲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欧羽涛,对于高考这一沿革性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坦言,“高考是一场综合的考察,包括了心态情绪、家庭关系、思想品德等等,这也是一场人生的历练。”那时的欧羽涛,和我们中大多数人一样,并未有笃定的专业选择。ZJE第一次走进欧羽涛的世界,还是在寒假高中学长的返校宣讲时。经过深入地研究,他了解到,学院为ZJEers提供了丰富的提升国际视野和参加科学研究的宝贵机会。在这里,能够享受到前沿的科研资源,认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和老师;在浙里,能坐拥突破极限的人生体验,看到前所未有的广袤世界。怀揣着这份信念,欧羽涛成为浙大无数闪闪发光的万千之一,成为国际校区的开拓者。这份信念,赋予他坚韧不拔的勇气,指引着他在“求是创新”的征程中踔厉奋发;鼓舞着他在“交叉创新”的旅途上步履弥坚。02不顾风雨兼程,敬年少热血作为ZJE学子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学业与科研始终是欧羽涛深耕的领域。在完成两段本科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他不仅掌握了专业研究方法,更通过实践养成了受用终身的核心素养——无论是需要反复推敲的实验设计,还是应对庞杂数据的抽丝剥茧,都让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逐渐融入他的思维模式。这些在科研中淬炼出的优秀品质,最终突破学术场域的边界,成为他处理生活事务的底层方法论。四季流转,“责任”在欧羽涛本科四年里留下青春的隽永足迹。他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曾前往云南景东进行支教、调研,也曾参加“黄土地计划”前往台州三门进行基层挂职锻炼。这些经历让他把实验室里培养的科研素养——处理数据的严谨、分析问题的逻辑,转化为观察社会的"透视镜"。当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规律与社会的发展节奏产生奇妙共鸣,他最终选择加入"2+2"辅导员计划,如同将精密实验中的求真精神,延续到培育青年学子的育人事业中。赴云南景东支教、调研社会实践(第二排右一)“黄土地计划”,赴台州三门实践锻炼(第一排左一)欧羽涛自大一起就加入了校区团委,在大二时当选为校区团委委员,主要统筹团学党团素质发展中心完成组织相关任务。在国际校区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一流人才”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影响,欧羽涛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熟练掌握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了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了活泼开朗、善于沟通的性格特点。这些在点滴中贯彻形成的优秀品质,也使他在学生工作中更加从容坚定。2023-2024学年党团素质发展中心负责人团队(左三)时光流逝如梭,一转身便是一个光阴的故事。大学四年里,欧羽涛逐渐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也渐渐将“责任”二字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正如任少波书记在2023级本科新生形策第一课上曾讲过,“责任”是通向幸福之舟——欧羽涛也将此箴言写进自己的朋友圈中。他认为参与学生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对工作的全情投入与满腔热忱。这份责任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使他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独立。03愿将来胜过往,永远热泪盈眶心之所向,步履皆往。怀揣着沉甸甸的责任,欧羽涛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当前,他已经是一名国际教育学院的辅导员,负责管理人文与工学专业的本科留学生。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互动中,他始终以温暖与耐心,成为学生们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后盾,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融入校园生活,感受中国的友好与包容。与此同时,他也在为下一阶段的学术旅程做准备——前往ZJE攻读研究生,继续深耕科研领域。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合影(右二)有人或许会问,科研生涯与辅导员经历是否会冲突?在欧羽涛看来,这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辅导员的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与沟通能力,这些都将为他的科研之路注入独特的视角。而科研的严谨与求索精神,也将反哺他的教育工作,使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学术与人生的无限可能。对他而言,无论是站在讲台前,还是置身实验室中,都是在践行同一份初心——以知识与行动,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在未来的时间里他将继续深入了解祖国需要、开阔国际视野,探索自身职业规划,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在今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对于科研寻梦之旅,他且梦且行,步履不停,向青草更青处漫。04寄语ZJEers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激情的校园里,我们曾共同追求梦想,共同面对挑战。愿你们珍惜大学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不懈努力,让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将奋斗刻进基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世界担当的时代新青年。从2020年入学到2024年毕业,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校区越来越热闹,校区各项事务也越来越规范。希望校区能够始终密切联系老师和同学们,为大家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和校区一同成长。

查看更多

学院刊物